长城(The Great Wall),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21196.18千米。
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秦始皇统一六国,是第一个连接和修缮长城的帝王,中间几乎每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了修缮,其中明朝长城的修缮是最完善的,我们一起来走进万里长城:
秦、明两朝长城的基本对比
我看到很多人说,长城的修建纯粹就是浪费人力、物力,毫无作用可言。其实不然,而且说这个观点的人其实是全然不知长城的真实作用。
秦始皇三十二年,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南地,其后筑起“西起临洮,东止辽东,蜿蜒一万余里”的长城。自秦始皇筑长城之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的一百五十六个县域,总长度8851.8公里。
一同来看看长城有哪些作用:
一、抵御外敌
因地形,用险制塞,长城修筑的关城隘口都是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者江河的转折地方,又或是往来必经之地,这样能够达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在冷兵器时代,一个易守难攻的关隘可抵千军万马。
比如: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外面看上去十分险峻。
但是,就有人要说了,长城外表并不算很高,敌军很轻易就能跨过去。
1.墙身
确实,长城有的地方很低,一个成年男子费点力气配合其他工具也能够翻过去,但是长城的意义不是为了防止游牧民族的人,而是他们的战马。游牧民族的战斗力强主要是来自于他们大草原上强大的战马,挡住了战马就挡住了他们的锋芒。
长城的墙身平均高度为7.8米,有些地段高达14米。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这样的构建方法既能够节省材料,有能够抵挡骑兵冲击,也能给守城士兵时间去攻击步兵。
2.非战时抵御
我们都认为只有游牧民族和农耕文明之间产生冲突,发生战争,长城才会发生作用,其实不是这样的。
农耕文明相比游牧民族,由于存在土壤、气候等优势,能够产出很多粮食、物资,但是游牧民族不具备这样生产生活条件,所以他们能做的就是抢,在没有长城之前,游牧民族时不时就会骑着马匹到中原城市烧杀抢掠,中原的帝王非常苦恼。
所以,修筑长城可以有效发挥非战时作用,能够有效减少外族的侵扰,减少生产损失。
二、传递情报
1.烽火台
古时没有电话、没有雷达,所以一旦敌人侵扰,或者有紧急情况,是没有办法第一时间传到统治者的身边的,所以聪明的古人发现光的传播也是非常快的,于是就有了烽火台这样的传递战时消息的情报窗口。
秦朝的烽火台,一般只有两种状态,冒烟和不冒烟,一堆明火在晴朗的背景下很容易看不见。所以只能表达两种状态,有敌人、没敌人。
明朝的烽火台,相比数秦长城,数量多,密度大,间距都在3公里以内,可视化分辨率得到了很大提高,烧1堆火还是2堆火,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并且明朝烽火台,烧的是湿柴,而秦朝烧的是狼烟,从所材料上就很容易获得。所以烽火台传递的信息就要远多于秦长城。
2.声音传递情报
除此之外,烽火台密集度提高了,那么声音也能够听到了,所以明长城不仅仅可以通过视觉来传递敌情,还可以通过敲击的声音来传递,有一个非常出名的敲击物品河北梆子,通过敲打可以传递近十种敌情信息。
就比如,如果匈奴侵略来了,敲击一下梆子表示敌人来袭,敲击两下梆子表示敌人撤退,敲击三下表示饿了要开饭……等等以此类推,实际上大大提高了军情传播的效率。
另外,还有炮仗,也可以用作传递情报。
三、提高军队防守战斗力
绵延万里的长城,像不像一个固定的装甲,而游走在长城上的士兵就像装甲里面的控制系统,活脱脱一个固定版变形金刚。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冷兵器时代,军队之间的战争无非就是兵器、人员、坐骑之间的较量,同等的人员数量,武器长的获胜率高;同等的人员数量和兵器长度,有坐骑的获胜率高。所以在古代马匹成了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工具。
拥有天然自然条件的游牧民族拥有强大的骑兵阵营,所以元朝成吉思汗可以骑着战马征服到东欧地区,版图到了有四分之一地球……可见冷兵器时代马匹的重要性。
蒙古马载着士兵可以跑到50km/h,跑40分钟以上没问题,在古代步兵用来抵御骑兵冲击的盾牌阵营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作用,试想一下一个时速50公里的全副武装马冲击到一个人身上,岂不是要被撞飞,非死即伤。
所以,想法设法抵御骑兵才是王道。
那么长城如何抵御住强大的骑兵,又如何利用少量兵力发挥最大的战斗力。
1.城堡保护人员
在长城之上,设有专门用来射箭的窄口,在保护士兵的同时,能够对来敌造成损伤,如果这时候能有一个加特林机枪,那敌我伤亡比率可以说是差别会非常大。
2.长
对,就一个字,长城最大的优势就是长,面对高高的墙体,敌人想要换地方攻击,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直着走进不去,横着走都是墙,敌人就想我太难了。
3.明朝的改善
明朝时,长城上的士兵除了使用大刀、长矛、弓箭之类之外,还有大型的火炮“红衣大炮”和小型的火炮“佛郎机”、“虎蹲炮”,这些武器的出现使长城的防御能力更加强大。
另外,戚继光修筑长城,由于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打败了东南沿海的倭寇,是民族英雄,后来明朝统治者命令他北上修著长城,他发明了一个重要的御敌建筑空心敌楼。
空心敌楼根据不同的地势、和守卫部队的特点建造,形式更加多样,防守更加合理,战斗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四、长城的现代作用
在抗日战争时期,长城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防御工具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敌人的坚船利炮下,我们的万里长城也曾经为保护我们的民族发挥了巨大作用:
重要关口抵抗:山海关之战
驻守山海关的是爱国将领何柱国的部队,官兵奋起反击,因缺少支援,守军不过一千多人,他们唯一可依赖的是千百年前古人留给他们的城墙,是一个军队为民族、为个人争生存的信念。在激烈巷战之后,中国守军第1营、3营将士,与日军坦克、步兵殊死拼杀3昼夜,全部阵亡,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了民族长城。
喜峰口之战
1933年3月12日至3月24日,地点长城隘口喜峰口。是抗日战争初期的主要战斗之一,交战一方守军国民革命军由宋哲元领导的陆军第二十九军,另一方则为日军的关东军。“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在长城之口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支撑他们的仍旧是这万里长城。
如今的万里长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他象征着中华民族源源不断、历久弥新的创新精神,我记得有人说:从宇宙看地球,长城是唯一一个能用肉眼看到的人类建筑工程。
明长城与秦长城不同点:从所在位置看,明长城位于秦长城以南,或秦长城比较靠北,明长城比较靠南;从所具规模看,明长城比秦长城规模更大,或秦长城东起辽东,西到临洮,明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puzdycom@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