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史料在记载夺门之变的时候提到了一个细节:这次夺门,石亨等人是请示到了孙太后的懿旨的。
孙太后是何许人?就是汤唯演的那个非要看清朝折子的明朝太后。
也许这是史家的曲笔,也许所谓的“懿旨”是事后追加的,但这就说明了一点——孙太后是支持夺门的。虽然明朝后宫不得干政,可继承皇位这个问题怎么说也是“家事”,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钰临危受命当皇帝,也是孙太后下的懿旨。在这方面,太后的话语权无敌。
1、朱祁钰病重,且无合法继承人
“国之大事,唯戎与祭”。当时的朱祁钰,已经病得连祭天都起不来了,可见情况不容乐观,必须考虑国家继承人的问题了。
但是朱祁钰的独子早夭,自那之后国家就没有指定的继承人。在这种情况下,确定下一任皇帝,是重中之重。
此时的选择无非2个——从朱祁钰的父亲,朱瞻基一脉选;从朱祁钰的祖父,朱高炽一脉选。
如果从朱瞻基一脉选,朱瞻基总共就2个儿子,朱祁钰病重无后,就只剩下朱祁镇和朱祁镇的儿子们了。
如果从朱高炽一脉选,就是把先帝朱瞻基一脉排除在外,大臣们在情在理上都难以接受——以理而言,这是在大宗仍有继承人的情况下以小宗替大宗,礼法要乱套;以情而言,朱瞻基的仁宣之治毕竟是一个值得追忆的时代,当时的重臣于谦也是被朱瞻基破格提拔,得以一展抱负,他们也不会轻易地让朱瞻基一系排除在帝位之外。
就在朱祁镇夺门的当晚,于谦等一干大臣,其实正在就皇位继承人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准备第二天上交给朱祁钰。他们在奏疏中写:“陛下宣宗章皇帝之子,当立章皇帝子孙。”
宣宗章皇帝就是先帝朱瞻基。大臣们的诉求简单干脆直白。
这时候,朱祁镇的主动出击,正好满足了大臣们的心愿——下一任皇帝确认,从朱瞻基一脉选人。
至于那个病重的皇帝朱祁钰,他毕竟不是那种强势的君主,能在病重之时依然掌控朝堂,也就只能无奈地做了这场帝位更迭的牺牲品——还是赶紧去巴结新皇帝,挣个好前程要紧。
2、朱见深年幼
前面说到,大臣们的愿望是从朱瞻基一脉中选出下一个皇帝。朱瞻基一脉依然有2个选择:朱祁镇,以及朱祁镇的儿子。
如果从朱祁镇的儿子中选,朱祁镇的儿子一大把,但根据立嫡立长的原则,朱祁镇没有嫡子,那么重量级的候选人其实也就是长子朱见深。何况,朱见深还做过朱祁钰时代的太子,复立为太子,继而登基为帝,也是名正言顺。
然而,若是朱见深继位,有个重要的问题:朱祁镇这个爹怎么办?
如果朱见深已经长成,一边好好地侍奉太上皇,一边好好地做自己的皇帝,问题也不大。反正过去的8年里,又不是没有太上皇,无非就是太上皇从皇帝的亲哥变成了亲爹,待遇变好了。
但是那时候的朱见深不过是个10岁毛孩,继位了也不能亲政啊。谁来主政呢?好意思晾着皇帝他亲爹、有着15年皇帝工作经验的太上皇么?就算大臣们好意思晾着,朱见深本身呢,他愿意听大臣们的,还是愿意听亲爹的?
所以立朱见深,和复立朱祁镇,恐怕也就是个名分不同的问题,最终多半还是朱祁镇主政。
这时候,既然朱祁镇主动出击夺回帝位,这些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行吧,就这么将就着过吧。
3、朱祁镇是正统
这个“正统”,说的可不是他第一次当皇帝的年号正统,而是说他是先帝朱瞻基的正统继承人——正统的嫡长子,正统的皇太子,正统的奉先帝遗诏继位。
正统,在封建的朝堂上,可是一件天大的事。后来的满清入关,还是打着为崇祯报仇的名号,号称自己是明朝的正统继承人呢。
回到朱祁镇这边,虽然说朱祁镇搞出过御驾亲征做了俘虏的大岔子,但是在封建的礼法上,好像也没有哪个明确的规定说,皇帝不靠谱,就可以不承认他正统性的。
本来嘛,朱祁钰已经上位了,不管朱祁钰在大臣的心目中是个危急时刻的备胎也好,是救时之主也好,当时掌权的是朱祁钰,他们也就认了,也就为朱祁镇挣一挣南宫的待遇,在朱祁钰的太子夭折之后,为朱祁镇的儿子挣一挣太子的名号。
可是朱祁钰病重且无继承人了,朱祁镇也已经夺门了,那么,皇位回到正统继承人的手里,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好。
既然没什么不好,那就这样吧。反正现在皇位上坐着的是一个情理上可以接受的皇帝,而且也省去了正统性问题的一系列论证,不赶着去混个脸熟,等啥呢。
不少史料在记载夺门之变的时候提到了一个细节:这次夺门,石亨等人是请示到了孙太后的懿旨的。 孙太后是何许人?就是汤唯演的那个非要看清朝折子的明朝太后。 也许这是史家的曲笔,也许所谓的...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puzdycom@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