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年是多少天(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年有15个月)?众所周知,公历平均一年是365天,比如2019年;公历闰年是366天,比如2020年;最长的历年是355天,比如2003年;农历最长的闰年是385天,如2006年农历庚子年。
公历年的开始是一月,结束是十二月;农历年的开始是正月,结束是十二月,这是现代人习以为常的常识。
按农历年算,一年385天已经很长了。是历史上最长的一年吗?
说真的,385天还不是最长的一年!历史上最长的一年是公元700年武则天统治时期,有444天。
可能有人会惊讶,怎么可能!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使用的历法都是根据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周期确定的。大家都知道一年的大概数是360天,闰月不到390天。这444天是怎么来的?
当然是皇帝为了体现自己的合法性、神权、滥权而制定的。这个皇帝就是现在热播剧《风起洛阳》中的圣人,历史上的神帝武曌。
永昌元年(689年)十一月,自认为是周王后裔的玉帝武则天,享堂大赦天下。她宣布将正在使用的改为,简子月为正月,永昌十一月为元年正月,十二月为腊月,一月为大屯初三,自己的名字为“常”。
什么是夏征?什么是周政?这是什么意思?
所谓夏征,就是殷鉴的正月是夏朝的开始,农历正月初一是阴历的第一个月。
所谓尹正,就是商朝的丑十二月是一年的开始,农历十二月初一是阴历的元朔。
所谓的周政是指周朝始于甲子十一月,农历十一月的第一天是一周的第一个月。
这就是历代公认的“三正”,与黄帝的建子月历、建海月的颛顼历、建丑月的鲁历(后改为建子月)合称为古六历。
简子月和简海月叫什么名字?
为了计量时间,古人用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相互配对,组成60组不同的天干地支组合来标记年、月、日、时。这就是干支历,也叫甲子历。
在古代,北斗七星的运动被用来计算月令。比如《淮南子天文训》记载的“张四维皇帝运去打仗,一个月搬一次,又回到原处。正月指阴,二月指丑,满一岁,从头再来”。
这句话中的“斗”指的是北斗七星的斗柄和斗柄,斗柄和斗柄周而复始地旋转,一年为一个周期,而古人把斗柄顶端的点称为“戬”,所以根据节日季节把一年分为十二月戬。
还有一句古老的谚语,“1月23日泰国太阳一开,斗柄万物春”,意思是:每年的银月、银日、印石上,北斗的斗柄正好指向尹稚,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所以正月叫银月,也就是立义月。
十二月建筑是:正月阴,二月毛,三月陈,四月斯,五月午,六月无,七月申,八月尤,九月许,十月亥,十一月子,十二月丑。
根据《钱公《史记历书》的记载,于霞认为殷鉴的正月是积极的,并称之为孟春,即夏历中的尹正。
在商朝的夏后,丑十二月被视为正,即每年的十二月被视为一年中的第一个月,也就是阴历中的丑正。
到了吴州,我坐到了世界各地,把11月作为正月,也就是我把11月
读者可以看看《汉书》编年史。武帝太初元年以前,每年的都城都是冬季十月。到了太初元年及以后,每年的年初就成了春季的第一个月。
因为汉武帝改用太初历,太初元年(前104年)有15个月:
即秦历的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和秦。
历春正月、秦历二月、秦历三月、秦历四月;夏历五月、夏历六月、夏历七月、夏历八月、夏历九月、夏历十月、夏历十一月、夏历十二月,共计442天,成为仅次于公元700的史上第二长的年份。
太初历使用了188年,到了汉章帝元和二年(85)二月,开始改用《四分历》,再之后就是景初历、元嘉历等等。
虽然历法在不同时期都有所改变,但基本都没有脱离《太初历》的基础,并都以夏历建寅正月为岁首,一直延续至今,我们能在正月初一过春节,就是源自于此。
不过,并不是没人更改过夏历,从汉朝到民国,就曾有四位帝王短暂地更改过历法、变动过岁首,这四位特别各色、特别会折腾的皇帝,分别就是新帝王莽、魏明帝曹叡、周则天大帝武曌、唐肃宗李亨。
第一个折腾家是安汉公新帝王莽,他在大汉居摄三年(8)十一月的时候,改元初始,宣布以十二月癸酉朔,为建国元年(9)的正月之朔。
也就是说,他把汉朝通行的夏历建寅正月岁首,改成殷历建丑十二月岁首,把寅正改为丑正了。
在他的操作下,公元8年,就只有夏历正月、夏历二月、······夏历十一月,共计十一个月。
而公元9年,就从殷历正月(即夏历12月)、殷历二月(夏历1月)、殷历三月(夏历2月)、······殷历十二月(夏历11月),共计12个月。
新朝的殷历丑正,只使用到王莽倒台,就被汉家刘氏天子重新恢复成夏历寅正。
第二个折腾家是魏明帝曹叡,他在青龙五年(237)三月,下诏更改历法,和王莽一样改行殷历,以建丑十二月为正,把青龙五年三月改为景初元年四月。
也就是说,公元237年,从夏历正月、夏历二月、夏历三月(改为殷历4月)、夏历四月(殷历5月)、夏历五月(殷历6月)、夏历六月(殷历7月)、夏历七月(殷历8月)、夏历八月(殷历9月)、夏历九月(殷历10月)、夏历十月(殷历11月)、夏历十一月(殷历12月),只有11个月。
而公元238年,则是殷历正月(夏历12月)、殷历二月(夏历1月)、殷历三月(夏历2月)、殷历四月(夏历3月)、殷历五月(夏历4月)、殷历六月(夏历5月)、殷历七月(夏历6月)、殷历八月(夏历7月)、殷历九月(夏历8月)、殷历十月(夏历9月)、殷历十一月(夏历10月)、殷历十二月(夏历11月),共计12月。
曹叡改行殷历的时间不到三年就被废弃,还没莽哥时间长。景初三年(239)殷历正月初一,实际是夏历的十二月初一,曹叡驾崩,养子曹芳即位。
到了殷历十二月,实际是夏历的十一月,曹芳下诏复用夏正,以建寅正月为正始元年(240)的正月,原来属于殷历的建丑正月,改为景初三年的后十二月。
这样一来,公元239年,就有13个月,分别是殷历正月(夏历12月)、殷历二月(夏历1月)、殷历三月(夏历2月)、殷历四月(夏历3月)、殷历五月(夏历4月)、殷历六月(夏历5月)、殷历七月(夏历6月)、殷历八月(夏历7月)、殷历九月(夏历8月)、殷历十月(夏历9月)、殷历十一月(夏历10月)、殷历十二月(夏历11月)、后十二月(夏历12月)。
第四个折腾家是唐肃宗李亨,他在上元二年(761)九月二十一,下诏去掉尊号,只称皇帝;去掉年号,只称元年;又效法曾祖母则天皇后,改周正,以建子十一月为岁首,月份以所建为数。
就是说,这家伙抛弃尊号,丢掉年号,把大唐通行的夏历,重新改成周历,这是要向武则天看齐吗?还是再次革大唐的命?
好在他只折腾了半年不到,就在次年(762)四月十五,改元宝应,重新恢复夏历,以建寅为正月,月数如旧了。
因为李亨的这番操作,导致公元761年,就是大唐元年,只有正月到十月,共计10个月。
而大唐二年,即公元762年,则有14个月,即周历建子月(夏历11月)、周历建丑月(夏历12月)、周历建寅月(夏历1月)、周历建卯月(夏历2月)、周历建辰月(夏历3月)、周历建巳月(夏历4月)、宝应元年夏历五月、······十二月。
就是因为这些折腾家们,随心所欲更改历法,才让某一年的天数或长或短,但史上最长的一年,并没有让王莽、曹叡、李亨遇上,而是让女皇武则天碰上了。
武则天在永昌元年(689)十一月,改夏正为周正,以建子十一月为正月,改永昌元年的十一月,为新年、即载初元年(690)的正月,并把建丑十二月改为腊月,把建寅正月改为一月。
这样一来,公元689年,就只有夏历正月到夏历十月,只有10个月。而公元690年,仍有12个月,却是周历正月(夏历11月)、周历腊月(夏历12月)、周历一月(夏历正月)、周历二月(夏历二月)、······周历十月(夏历十月)。
武则天更改历法,自然是为自己称帝做准备的,所以才废夏历行周历,她自诩为周朝后裔嘛!要革唐命,自然要换掉李唐的正朔。
不过,武周的周历也只推行了11年,到了圣历三年(700,五月五日改元久视)十月初十,则天大帝就下诏恢复旧正朔,废弃周历,复夏历,改夏历一月为正月,仍为岁首,周历正月依旧改为十一月。
正是因为武则天恢复了寅正,再碰巧遇到这一年是闰七月,致使公元700年就成为史上最长的一年:
周历正月(夏历11月)、周历腊月(夏历12月)、周历一月(夏历1月)、周历二月(夏历2月)、······周历十月(夏历10月)、夏历十一月、夏历十二月,共计15个月,444天。
这一年存在两个年号,从正月初一(夏历十一月初一,即公历699年11月27日),到五月初四(夏历五月初四,即公历700年5月26日)是圣历三年。
从五月初五(即公历700年5月27日)改元久视,到十二月三十(即公历701年2月12日),则是久视元年。
对了,大名鼎鼎的狄胖胖,就死在这一年的九月二十六,即公历700年的11月11日。
其实,不管是三代夏、商、周,还是短命的新朝、武周,他们废弃先朝正朔,自行更换历法岁首,不过是为了宣示他们的正统和天命。
可见,不管是什么历法、宗法,都要为政治服务、向皇权折腰,统治者们才不会管是否符合时令节气、是否会给小百姓制造困扰。
话说回来了,如果说王莽、武曌折腾正朔,是为了自己取代旧朝、称帝建国做准备,那曹叡和李亨,就实在是瞎折腾。
但曹叡好歹是因为下头人报告说,在某地看见黄龙了,所以才改正朔、易服色,总是有点由头,和前几位相比,李亨的行为就真有点一言难尽。
他本来就没过多少太平日子,多数时间都在颠沛流离,结果到生命最后一刻前,还在使劲折腾,自己宣称“欲垂范而自我,亦去华而就实”,向世人展示自己追求简朴,不尚浮华的德操呢,但还不到半年,就又自我否定,就足见这位李大家不过是瞎折腾罢了,总不会是病急乱投医吧?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三国志》、《旧唐书》、《新唐书》、《公历农历转换器》等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puzdycom@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