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体现了什么精神(都江堰有什么精神)都江堰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都江堰市,成都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它建于2000多年前的秦国,由李冰父子领导。这个古老的无坝引水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和智慧的结晶。2000年11月,都江堰和青城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都江堰的寂静体现了水利工程与自然环境、科学原理和美学原理的和谐统一。摄影:云卷云舒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其评价如下:“都江堰建于公元前三世纪,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儿子们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仅存的水利工程,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大坝导流。”
都江堰为无数人提供了潺潺的清洁水,迄今为止灌溉了60多万公顷的肥沃土地,将曾经旱涝急转的四川平原变成了一片富饶的土地。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悠久,规模庞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化害为利。它实现了科学、自然和人类利益的完美统一,具有突出的历史和文化科学价值。
摄影:rosycloud
这项创造了独特的水利艺术,突出了人水和谐的水利工程,不仅是中国水利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一颗璀璨明珠。
摄影:曾敏
都江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
都江堰作为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国人似乎很熟悉。然而,只有在都江堰目睹这一浩大工程时,人们才不禁感叹,先民们对水利工程的奇思妙想,以及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远超后世的想象。
水利工程在防洪、抗旱、调节和配置水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水利工程的建设也是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在建设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地貌的改造,从而给自然生态带来一定的影响。
摄影:雨人
都江堰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历史悠久的无坝引水工程,不仅由于工程总指挥李冰的巧妙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自然和生态的破坏,本质上也是对自然环境的优化改造工程。
摄影:曾敏
都江堰工程竣工前,岷江被淹。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吸取前人治水经验,根据当地地理特点,带领群众修建都江堰。
数字网络
103010记载:“蜀使冰不离水,致沫水之害,过二江成都。这条运河可以用来划船,多余的可以用来灌溉,让百姓从中受益。”李冰父子巧妙地利用岷江出山口的特殊地形,在适当的位置做了堰,利用高低差,顺应自然规律,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凿除了桩,劈开了雷宇山,渡过了“二江”(丹江、鉴江即现在的走马河、白条河)。
c="https://www.00game.net/wp-content/uploads/2022/01/20220112193120-6902b.jpeg">图据网络:中古历史故事网
这一工程还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体现着惊人的完整性。建成之初的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至今保存完好。
鱼嘴是在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伏江中,它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
摄影:向力民
飞沙堰是在分水堤坝中段修建的泄洪道,洪水期不仅泄洪水,还利用水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减少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淤积。
宝瓶口是内江的进水口,形似瓶颈。除了引水,还有控制进水流量的作用。都江堰工程化害为利,自流灌溉,使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孕育了“天府之国”。
摄影:贾旋
古蜀初期,水祸害人和土地,都江堰工程建成后不仅根治了水患,还使得这一地区沃野千里,持续滋养土地和造福人类。人们从刚开始惧怕水,谈水色变,到对水的功用有更全面的认识,进而对水更加从容地赞美。
摄影:贾旋
1872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称赞都江堰完善的灌溉方法在全世界范围内无与伦比。1986年,国际灌排委员会、国际河流泥沙学术会的专家们参观都江堰后,高度赞叹都江堰科学的灌溉和排沙功能。2018年,都江堰成功入选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今天的都江堰,不仅具有强烈的现代化气息, 而且保留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的底蕴,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度的美学价值。
都江堰传承为苍生谋福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在兴水利、除水害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绩。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是蜀地水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还是中国传统治水文化与水利科技相结合的一颗璀璨明珠,堪称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被称为“活的水利博物馆”。
我国历代对都江堰水利工程都非常重视,逐步完善管理机构,建立岁修、防洪等维护制度,使得这座古堰经久不衰,成为集防洪、灌溉、运输、发电、水产养殖、旅游及城乡工业、生活用水为一体的水利工程,工程效益越来越大。
都江堰的历史是一个千秋接力、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随着灌区范围日益增大,从1936年开始,都江堰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补建了一些水利设施,但是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如今,都江堰仍在为四川50多个大中城市,数百家工矿企业提供工业和生活用水。
都江堰水利工程给我们展示的不仅是天人合一的生态观,最重要的是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的,以人文本、为普罗大众谋福的民族精神。
摄影:贾旋
李冰父子一心一意为苍生百姓服务,解决了水患的问题,使成都平原成为肥沃的土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对中华民族,特别是川西地区的巨大贡献是无法估量的。李冰父子这种为民谋福、无私奉献的精神被世代百姓尊崇,岷江右岸山坡上建的二王庙就是专门用来纪念这对父子的。
这座庙宇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南齐建武年间改为专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宋代以后,李冰父子被皇帝敕封为王,后人称为“二王庙”。庙内主殿供奉着李冰父子的塑像及治水名言、诗人碑刻。
都江堰地区的多元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我们拼搏进取的精神动力。
都江堰水利工程所诠释的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关怀,更是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义。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积淀、蕴涵着丰富的水利科技内容的都江堰, 将持续地发挥其巨大的社会、经济、生态与环境效益,延绵不绝,长盛不衰。
都江堰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都江堰市,坐落于成都西部岷江之上,是中国最出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始建于2000多年以前的秦国,由李冰父子率众所建。这座古老的无坝引水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puzdycom@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