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脸又双面了(乐山大佛脸又双面了)。俯瞰岷江,绿树成荫的大佛与石头融为一体。——的鼻子是一个“黑三角”,由微生物组成的黑点爬满脸颊,遍布全身。这是离这里最近的乐山大佛,看起来“颓废的一塌糊涂”,给人的感觉是历经沧桑。然而,2019年4月,乐山大佛刚刚结束了200多天的“封闭体检”。那时候被蒸汽、砂纸、无铅布“保养”过的脸,又粉又嫩了。
不仅仅是“面部皮肤”。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如今距离上一次“抢救”还不到两年,带状裂纹已经从佛的发际线贯穿眉毛,下巴处的凹陷形成斑块,成为明显的裂纹。抢救的重点是3354佛的胸口,还在裂缝里爬行。之前参与维修的工程师直言,“不控制排水的话,每次用锤灰擦也就两三年。”
没错,排水问题是乐山大佛这几年遇到的顽疾。早在1991年,有关部门就组织力量对大佛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当时的研究结论是,大佛的排水系统要进行处理,才能真正保护它。但从那以后,30年前,“画”几乎成了历次修复和抢救大佛的重点。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研究论证、工程技术、政策审批、项目经费等等。然而,显然,时间不等人,被风雨侵蚀的大佛等不起。
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共有石窟寺2155座,摩崖造像3831尊,共计5986尊。乐山大佛是中国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挖掘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它不仅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的组成部分。其文物的价值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摩崖石刻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可能有人会觉得修复一件千年文物似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说白了就是花钱,没有经济效益。其实这种认知是非常错误的。修复大佛与当地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在乐山市,峨眉山-大佛可以说是旅游业的支柱。2018年,乐山大佛景区全年接待游客400多万人次,门票收入2.96亿元,位居全国石窟寺前列。
所以,在保护大佛的问题上,不能目光短浅,有竭泽而渔的想法,或者只是得过且过,亡羊补牢。而且现在正处于疫情期,旅游业遇到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全国很多景区不时进入“闭馆期”,游客少了。但是,这种现实背景正是修佛的好时机。原因很简单:由于游客少,修缮造成的旅游收入损失会相对较小。
当然,像修复乐山大佛这样的工程,必然是复杂的,涉及到各方面的考虑,需要很多领域的专家来论证,排水工程也不是说马上就能开工的。然而,几十年前,我就意识到了排水问题,提出了各种方案,但至今仍无法进入实用阶段,有些令人费解。即使资金不足,也可以考虑借助机构、企业、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
要认识到大佛养活了乐山很多人,滋养了无数游客的眼睛和心灵,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文化遗产价值。只有保护好大佛,才能继续保持和提升这种效益和价值。一尊大佛的背后,是成千上万的相关修行者和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我们今天有能力也有主动性去保护它。时光不能倒流。我们不能等到失去了才后悔。
乐山大佛又脸红了。俯瞰岷江,绿树成荫的大佛与石头融为一体。——的鼻子是一个“黑三角”,由微生物组成的黑点爬满脸颊,遍布全身。这是离这里最近的乐山大佛,看起来“颓废的一塌糊涂”,给人一种感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puzdycom@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