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死因的真相(历史上李时珍活到多少岁才死)犹如逆水行舟,心如磐石。希望父亲志存高远,到死都不怕困难。3354(明)李时珍
在中国古代,由于医疗水平落后,高明的医生很吃香,但受时代影响有限。
所以医生要想掌握一门好的医术,往往需要下大力气在医学上有所成就,比如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
图1
中国明代有一位名医,医德不亚于华佗。他用一生的时间撰写了医学经典《本草纲目》,被后世佛陀称为“医圣”。他就是明朝著名的医学家3354李时珍。
相信很多人都不太了解李时珍的生平,不太了解他是如何走上医学之路,并愿意走遍世界寻找各种草药的。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时珍的生活,看看他是如何在日后成为受人尊敬的“医圣”的。
00-1010李时珍出生于公元1528年,当时是中国的明朝,而李时珍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家族中非常有名的医生。所以李时珍出身医学世家,自然对医学产生了兴趣。
图2
但不可避免的是,李时珍的父亲并没有打算让他继承家业,而是让他走上了科举之路。
因为当时医生这个职业的社会地位并不高,读书考科举是社会风气。每一个读书人都以能够参加科举考试和祭祖为荣。
但是李时珍没有读书的想法,也没有赚名声什么的兴趣。而是私下偷偷学医。
后来他爸爸知道了,没有逼他学医,反而同意跟着他,给了他很多指导,让他少走了很多弯路。
就这样,李时珍在父亲的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验证,逐渐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擅长医学的李时珍后来被楚王聘请到王宫当医生。这时候李时珍有了编本草书的想法,想着在楚王宫里当医生会方便些,就同意了。
李时珍在楚王宫期间,解决了许多疑难杂症,救了楚王儿子的命,因此也受到楚王的感激和尊敬。
当时朝廷在全国选拔名医时,李时珍被推荐入宫,成为太医。
这极大地丰富了李时珍的见识,因为在宫中,他接触到了大量珍贵的医学典籍,平时很多珍贵的药材也能经常接触到,这不仅让李时珍见识大增,也有助于他日后编纂书籍。
图4
有了这么好的条件,李时珍认为编书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于是向皇帝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但没有被皇帝采纳。
绝望中,李时珍感到非常失望。再说她也不想留在宫里,也不喜欢名利,就辞职回家了。
回来后,李时珍开始潜心研究草药,足迹遍布江南。他用了30年的时间写出了巨著《本草纲目》和一系列医学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593年,李时珍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图5
00-1010要说李时珍为什么有如此高明的医术,除了从小在父亲的指导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外,还与他的经历密切相关。
据说,为了完成《本草纲目》这本书,李时珍走遍世界各地寻找不同的草药,并亲自尝试,了解其医疗效果。李时珍在游历各地的同时,也救治了许多病人,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
比如有一次,李时珍在路上,看到一群人在送葬,但是他抬的棺材一直在流血。
李时珍觉得不对劲,因为应该是瘀血而不是血,于是赶紧拦住送葬的队伍,要他们把棺材打开给他看。哀悼者当然不愿意,因为这是对死者的极大不尊重,但经过李时珍的极力劝说,他终于愿意打开棺材看一看了。
c6d069444250a24b5d61792c6953.jpg">图6
棺材打开之后,里面躺着一位怀着孕的妇人,李时珍观察片刻之后,就对棺材中的人一阵按摩,然后便用针灸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没过多久,妇人就活了过来,之后还顺利的将腹中的胎儿生了下来。
众人十分感激李时珍,认为他是活神仙下凡,但李时珍解释道,这是因为妇人难产时进入了假死状态,只要稍加疏导,便可以使其复苏。
李时珍就这样,拯救了一对母子的生命,而关于他的医学事迹还有很多,在那个医学落后的年代,李时珍的出现,可以说成为了很多人的救心丸。
而李时珍更是不畏惧艰难,尝遍天下百草,其精神使人由衷的敬佩。
图7
李时珍的小故事
随着李时珍的名气越来越大,许多人也都开始慕名来拜访李时珍,请求他为自己看病。
据说有一次李时珍正在给众人看病,有一位药店掌柜的儿子正在大吃大喝,听说李时珍来了,于是就跑过去问他能不能看出自己有什么病没有。
李时珍只看了他一眼,就让他赶紧回家,说他的寿命只有三个小时了。
果然,不到半个小时,那个人就因为肠子断裂而死。原来是因为这位男子不仅吃得太饱,还剧烈运动,导致内部受损而亡。
这件事之后,人们更加惊叹李时珍的医术高明。
图8
而李时珍在各地寻找草药的时候,也受到了很多当地人的帮助。
例如有一次李时珍看到休息的马夫在煮着一种草药喝,便上去问他缘由,马夫便告诉他,是因为长年在外奔波,导致筋骨受损,吃这种草药可以有利于疏通筋骨,活血舒筋。
李时珍听了大喜过望,于是就将这种草药的名字记录了下来。
结语:
关于这样的事迹还有很多,李时珍也经过这三十年的经历写下了著名的医学巨典《本草纲目》,成为受后人敬仰的“药圣”。
李时珍也因为奔波劳累而病倒,加上李时珍早年过于为了采集药材过于劳累,身体一直有落下病根,最后也是因病情加重去世了。李时珍救助了所有人但是却没有救回自己,他属于正常死亡,终年75岁,在古代......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puzdycom@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