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有哪些习俗(过年有哪些传统习俗)?我看到一些外国人用半生不熟的话说:春节快乐,恭喜发财,虎年大吉!这个也很有意思!
如果你想让外国人明白,中国的新年是什么?我们能说清楚吗?
我们中国人应该认真对待春节——这个概念。因为过年的内容是千百年来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秦朝、唐朝、宋朝都不是这样。
比如,你会念腊月初一的歌谣吗?
二十三个香瓜棒,二十四个扫房子,
做了二十五年豆腐,切了二十六年肉,
二十七只公鸡,二十八根面条,
二十九个馒头,三十个通宵熬夜,
元旦走亲访友,元旦祭祖,
第三天第四天逛庙会,十五晚上在街上走。
风俗名称1:年夜饭
王朝:太古代来源:有一种外表狰狞,本性凶残的怪兽,叫“年”。吃鸟,吃兽,吃鳞,吃虫,每天换一个口味,人们都在说“年”的色变。
后来,人们逐渐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每365天都去人多的地方尝一尝新鲜的食物,出没的时间是天黑以后。当公鸡在黎明啼叫时,他们回到了山里。
计算“岁月号”肆虐的日期。每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关好火,把炉子打扫干净,然后把所有的鸡圈和牛棚都绑好,把房子的前后门封好,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吃之前一定要祭祖,祈求祖先的神灵,平安过夜。吃完饭,谁也不敢睡,就坐在一起聊天壮胆。
风俗名称2:贴福字
朝代:周朝来源故事:
传说在大量成仙时,把妻子叶封为穷神,对她说:“你不能去福地。”
从此家家贴“福”字过年,意思是告诉穷神们,我是福地,你们千万不要进来。于是,“福”字象征着“摆脱贫困,追求幸福”。
风俗名称3:贴门神
朝代:战国时期来源:《山海经》关于门神的来历有记载:桃树下有两个神,申屠和雷宇,平时无事可做,盯着鬼看,只要胡作非为。
后来,人们把申屠和雷宇刻在桃木上,放在自家门前,以此来吓唬鬼魂。这是最早的门神形象。
经过历代的演变,门神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唐朝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生病了,睡觉的时候经常听到有人在他的卧室外面鬼混。后来,秦琼和尉迟敬德两位将军全副武装,整夜守在门外。
过几晚就好了。后来改成了画像,就成了现在的门神。
风俗名称4:年画
朝代:汉朝来源:年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年画的特点是题材广泛。从广义上讲,凡是由民间艺人创作,作坊雕刻经营,以描写和反映民间世俗生活为特征的绘画,都可以归为年画。
风俗名称5: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祈福
朝代:晋朝来源:《风土记》记载:“腊月二十四夜,灶王爷第二天祭天,时年一岁,故初一祭天。”
中国北方一些地方,盛传“官三民四船五船”,也就是说,官家过年是腊月二十三,民家是腊月二十四,宅船是腊月二十五。
风俗名称6:贴春联
朝代:五代来源故事:
二十八副春联。这种习俗只存在于五代。
五代以后,蜀主孟昶命学士张勋书写桃木板,“因其非工,佯写题词:‘新年之,甲节之长春’”,这是中国第一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然被称为cal
风俗名称7:冰糖葫芦
朝代:南宋来源故事:
南宋光宗皇最宠爱的黄贵妃生病了,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皆不见什么效果。
无奈只好张榜求医。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为黄贵妃诊脉后说:“只要用冰糖与红果(即山楂)煎熬,每顿饭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准见好。”
贵妃按此办法服后,果然如期病愈了。后来这种做法传到民间,老百姓又把它串起来卖,就成了冰糖葫芦。
风俗名称8:初一不扫地
出现朝代:不详
出处故事: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好在,现在是有下水道了,有垃圾筐了。哈哈。
风俗名称9:破五迎财神
出现朝代:至少清朝之前
出处故事: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
风俗名称10:除夕
除夕是晋朝出现的。
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
而关于祈福的内容,则有更早的记录。《吕氏春秋·季冬记》中说,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每年将尽的时候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据说这也是当时“除夕”节令的习俗之一。
除夕通常会被称为大年三十,但是其实由于阴历历法的原因,除夕的日期可能是十二月三十,也可能是十二月廿九,但不论如何,它都是阴历年的末尾。
风俗名称11:短信拜年
出现时间:2004之后,
出处故事:春节期间,亲朋好友、合作伙伴之间以手机短信的形式互相拜年,问好已经成为现在生活中非常流行的一大元素。2004年除夕一天的短信发送量超过一亿条,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多。
他们要让“拜年短信”满天飞。手机短信息拜年已成了众多人的“新潮流”。
风俗名称12:压岁钱红包
出现时间:老压岁钱是在汉朝,电子红包是这几年微信发明的
出处故事:关于压岁钱的最早记载是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压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戴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
钱币上有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这是压岁钱。而后来,就变成给红包了,而后来所幸红包就不给了。微信红包出现在2014年4月14日扫一扫就可领取微信红包。
2019年2月10日,微信官方发布2019年春节数据报告,除夕到初五,8.23亿人次收发微信红包。
据说,今年又有新的红包功能了。
风俗名称13:封城过年
出现时间:2020年春节+武汉
出处故事:2020年1月22日,国新办在发布会上传递出一个鲜明的信号:原则上建议外面人不要到武汉,武汉市民无特殊情况不要出武汉。
1月23日凌晨,武汉YQ防控指挥部发布1号通告,10时起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除夕前夕,武汉“封城”!
评价: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一个人口千万级别的大城市采取最严厉的防疫措施。“这是党中央、GWY做出的英明决策!”李兰娟说。
在武汉我有很多好朋友,也了解到,武汉在那个春节贡献真大。他们真给力!当然,看大多数人的行动就行了,不用看什么《日记》啦。哈哈。
风俗名称14:非必要不返乡,返乡就要再“加码”
出现时间:2021年春节
出处故事:
GWY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日前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元旦和春节期间XG肺炎YQ防控工作的通知》,指出引导务工人员等在条件允许情况下留在务工地过年。
北京、上海、安徽、河南、山东等多地近日也相继发出建议,春节非必要不返乡,鼓励弹性休假,倡导非必要不离工作地,就地过节。
风俗名称15:群众返乡过年防疫禁止“一刀切”
出现时间:2022年春节
出处故事:
近期,针对一些群众遇到返乡受阻的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表示,个地方有些做法必须立即整改。
包括“不允许低风险地区群众返乡”“强制要求返乡群众自费集中隔离”“随意延长集中隔离和居家健康监测时长”等情形。
【衷心祝福】
从古到今,我们中国有几千年的传统,关于祈福的风俗传统数不胜数。当然还有春晚、网络春晚、禁放等新风俗。
这些估计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也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各位伙伴,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咱都能安全地回家,开心地过年。
祝各位好友新春佳节,吉祥如意,恭喜发财。
常见的春节习俗有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等,在春节期间,每一天都有不同的习俗。春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农历新年,是中华民族最......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puzdycom@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