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朗是怎么死的?(王朗为什么会吐血而死?)谁是第一个道德绑架者?诸葛亮:道德至上,共同真理窒息。
“没见过这么厚颜无耻的人!”
这大概是所有经典历史剧里最著名的台词之一。唐国强先生饰演的丞相诸葛亮说这句话的时候,曹魏政权的国王司徒完全哑了,口吐鲜血,一寸之地从马上摔了下来。真的是:
出了西秦,兵马都优于万人。
轻摇三寸不烂之舌,骂死奸臣!
堂堂曹魏大司徒,历经几十年的仕途沉浮,活了七十六回作为长命重臣。他怎么会被诸葛孔明说得哑口无言,气得吐血,瞬间从马上摔下来死去?
真的如一些读者和观众分析的那样,汉朝丞相诸葛亮以凛然的正气和雄辩的口才把王郎驳得体无完肤,自愧不如,到头来只有一死吗?
的确,无论是看《三国演义》的原文,还是看央视《三国演义》版唐国强老师的解读,我们都被诸葛亮凛然的正气和雄辩的口才所折服。
为什么?因为无论是原著还是改编影视的叙事角度和立场,都是站在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蜀汉一边的!
就原文而言,现在版本《三国演义》的编者和评论家,毛伦、毛宗岗父子,在小说第93回“姜伯约降,武乡侯骂王郎死”中,对蜀汉丞相与曹魏司徒的争论进行了评论。
“今天看了一篇骂王朗的文章,就是骂曹丕,就是拿它当告示的耳朵。”
由此可知,石矛父子直接将诸葛亮在两军面前的言论视为蜀汉针对曹魏的“上书贼”。
就电视剧改编而言,当唐国强老师要加一句“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的人”这种原文没有的台词时,剧组主创人员不仅没有反对,反而欣然同意。从后期的影视效果来看,这条线的加入取得了极佳的效果。但它显示了创作人员的主观倾向:
诸葛亮是正义的,王朗是厚颜无耻的。这场争论的结局一定是诸葛亮胜利,王朗坠马身亡!
但抛开文字叙述和电影改编的主观倾向,仅从诸葛亮与王朗的论战来看,按理说王朗的说辞不算很差,但有理有据,颇有说服力。
在辩论正式开始前,王朗主动说道:“久仰大名,暂时庆幸。当你知道自己的命运,知道当前的形势,为什么还要一个无名小卒?”
在辩论开始之前,王朗抛出了当时流行的“天命”观念作为自己立论的理论基础,然后以“时政”论向诸葛亮发起挑战。对此,诸葛亮毫不犹豫地反驳道:“我奉命讨贼。匿名是什么?”诸葛亮在这里意在凸显自己的正统地位,通过蜀汉的圣旨凌驾于王朗的“天命”和“时事”之上。
两人你来我往,针锋相对似理论。对于诸葛亮的讨贼,王朗接下来的说辞是:
天数变化,神器更易,有德之人归之,这是自然的道理。自桓、凌以来,黄巾主张大乱,天下争霸。初平、建安之年,董卓造反,贤、思不断虐;袁术僭称寿春,袁绍自称叶土;刘表占领荆州,吕布胡吞徐军:贼从蜂起,奸鹰,国危下蛋,众生急倒挂。
我太祖武皇帝,横扫六合八废;万姓相恋,四方敬德。不是靠实力拿的,也是靠命运拿的。天下文帝,上帝吴文生,做至高无上的领袖,做完人,学姚禅舜,面向中国各民族,这不是天理吗?
今天的宫云才华横溢,野心勃勃,自我欲望胜过控制和享乐。何乃强为什么要逆天安
王朗贤以“日数变化,神器更易归贤”的观点奠定了自己的基本论点。
ads/2022/05/0cecdc658fa94cd8ac3a766fc27979fb.jpg">这一论调的基本支撑是儒家的“天命无常,惟德是辅”,接着他又列举了种种社会乱象,鲜明而尖锐地指出东汉末年“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说明刘汉王朝已然无德,也就失去了天命。
紧接着他又追述了魏太祖武皇帝曹操扫清六合的丰功伟绩,称曹操能得“万姓倾心,四方仰德”是“天命所归”,后又称魏文帝曹丕法尧禅舜,取代汉室是“天心人意”。
证明曹魏政权取代刘汉政权的合法性之后,王朗话锋一转,便从才识、能力的角度向诸葛亮发难,问他既然“蕴大才,抱大器”,为什么要“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
此后,王朗又从现实的角度,突出曹魏政权强盛的国力,让诸葛亮打消北伐的念头,并且好心奉劝他“倒戈卸甲,以礼来降”,这样不仅对诸葛亮自身有利,对整个江山社稷、黎民百姓都是有大利的。
相反,如果诸葛亮执意北伐,不肯倒戈卸甲,最终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使天下百姓于战乱水火之中,不得安乐。
以上分析可知,王的言论有理有据,从论证上来看是符合逻辑学中的三段论的,即大前提,天命是变化的,唯有德的人才能顺天应命,掌握神器,小前提是,曹氏父子是有德之人,结论是:曹丕代汉建魏,是符合天命的。
王朗的一番言论既有依据理论的逻辑推理,又有陈述历史和现实的具体事例,完全是在和诸葛亮讲道理。而对于王朗所说的这些道理,诸葛亮却是十分蔑视:
“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
只是抛出这一句,就否定了往往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以及大量追述历史和陈述现实说讲明白的道理。
首先,诸葛亮将王朗定义为汉朝的元老大臣,直接将王朗束缚在了传统的忠义观念中。此言一出,二人的论战就由道理论辩转化成了道德评判了。
其次,“必有高论,出此鄙言”鲜明对比之下,诸葛亮不仅完全避开了对王朗所言道理的具体反驳,反而对其道理进行了最为简单粗暴的彻底否定。
随后,为了转移众人的注意力,避免被人怀疑自己“论理”的逻辑,诸葛亮也开始追溯历史,并且是极为沉痛地追述东汉末年以来的社会乱象:
吾有一言,诸军静听: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
这一段追述,显然要比王朗那一段追述更有文采,更有气势,更富感染力。但实际上,这与王朗所言并无二致。用现在的话说,诸葛亮对历史上社会乱象的追述就是一段有用的废话。
既然说是废话为什么又说有用?因为通过这段文采斐然、气势异常的陈述,诸葛亮已经达到了他的目的。为下面对王朗个人的人身攻击蓄足了势:
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
这一段非常激烈,从表面上看,似乎把王朗驳得体无完肤,其实,这只不过是站在刘汉王朝的立场上,对往往个人进行的道德评判,并没有对他刚才所说明的道理进行有力的辩驳。
或者,诸葛亮是在达到其“因人废言”的目的——王朗这人是多么的不堪,如此不堪的人说出的鄙言,又有什么好反驳的呢?就像他最后所总结的:
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争论到此,诸葛亮以最激烈的语言将自己抬上了道德的制高点,完全跳出了由先发制人的王朗所营造的逻辑,把道理的论辩彻底变为了道德的评判,最终又由道德评判演化为纯粹的人身攻击,这是一心一意想要同诸葛亮论理的王朗所不堪忍受的,使得他“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从王朗发难,一直到他撞死于马下之前,诸葛亮是始终没有推翻王朗“天数有变,神器更易”大前提,也没能推翻曹操父子是有德之人的小前提,只是用一句“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强词夺理,让王朗闭嘴而已!这是典型的“强盗逻辑”!
综上所述,诸葛亮对王朗的胜利,并非是道理论辩的胜利,而是道德评判的胜利,是强盗逻辑的胜利,是道德绑架的胜利。
诸葛亮用忠于皇权的至高道德成功窒息了逻辑清晰的普通道理。
谁是道德绑架第一人?诸葛亮:用至高的道德窒息了普通的道理 “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这大概是所有经典历史剧中知名度最高的台词之一。当唐国强老师饰演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一出此言,曹魏...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puzdycom@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