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纸上谈兵”的故事人尽皆知,这个成语故事的主人公名字叫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是少年天才,熟读兵书上的兵法谋略,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却不会应用到实际战役中去。
赵括第一次出战就在长平之战中惨败,因而世人都笑话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是个名副其实的纸老虎,可是赵括真的这么没用吗?
赵括自幼熟读兵法,连父亲赵奢都打不过他。每次在别人面前说话,都能得到很多赞美。赵也很欣赏他的才华,普通臣民都很爱戴他。李牧,是战国第一名将,是他推荐的,由此可见赵括绝不是个庸人.的厉害
可是长平之战却让赵括的名声一败涂地,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长平之战的起因
公元前262年,秦国的赵浩棋派他的将军田雷去攻打南朝鲜,并很快占领了邺王城和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之间的联系.
秦国占领了叶望城。
秦国眼看上党郡唾手可得,但上党郡守将冯婷却执意不投降秦国,反而把城池献给了赵国。本来跟赵没啥关系,但是上党县的十七城真的很吸引人。赵考虑过这块
赵浩棋认为,只要他派军队保卫土地,这将是一笔好交易,所以他立即派老将廉颇到上党县抵抗秦军的进攻。
廉颇的防守战
廉颇在上党地区挖战壕,建基地,以守为攻。虽然偶有败绩,但仍与秦军相持不下,可见廉颇的战术在军事上是正确的,这也是赵早期认为这场仗可以打下去的原因。
赵与秦的长平之战
赵国的负担
然而事与愿违。秦国的强大是赵国无法想象的。秦军的供应源源不断,甚至派兵增援。可以说会全力以赴拿下上党县。由于自然灾害,这两年赵的粮食收成不佳,物资供应也逐渐吃不消。
秦国经过烫手的山芋,国力强大,物资充足。虽然也遇到过自然灾害,但它财大气粗,可以花钱从其他国家购买干草。而赵国是小国,物资匮乏,李牧又在北方与游牧民族作战,小国两线作战,负担太重。
改换策略
经过三年的战争,赵灿不能再拖下去了,迫切需要改变它的战术。秦军粮草补给线长,赵军补给线短临时用赵括换了廉颇。本意是让赵放弃防守,转而进攻,因为如果不这样,他将面临“温水煮青蛙”的结局。
廉颇
野史说,赵王被秦国骗了,就用廉颇代替了赵括。但事实并非如此。赵国没有足够的财力来承担这场战争。在防御进攻和放弃领土之间,没有第三条路可以选择。在三年战争的最后半年,赵国的郭子渝多次怂恿廉颇攻打秦军。但廉颇坚持说“会出去的。你的生活不受影响。”你继续选择坚守壁垒,拒绝游戏。商鞅变法.
赵括纸上谈兵
这时,赵括在赵郭超的大厅里谈论他的退敌策略。当时整个朝廷都认为可行,包括赵王和蔺相如,于是赵王采决定把赵括送回廉颇。所以接下来主动进攻的计划是整个赵国的意见,而不是史书中评价的赵括一意孤行,最终成为“纸上谈兵”。
赵括是纸上谈兵
赵括的反击
赵军擅长野战,但是廉颇总是只带着赵军坚守壁垒,使得赵军的优势无法发挥。因此,赵括一上任,就雷厉风行,立即组织野战军进攻秦军,意图迅速消灭王弼(何)领导的秦军。出乎赵括意料的是,廉颇确实抵挡住了秦国的进攻,可是粮食补给成了问题,一直这么耗下去注定失败。的教练也换了
了“战神”白起。
白起
面对白起率领强大的秦军,赵括按照兵法排兵布阵,按照计划主动出击。但是,纸上谈兵的功力终究还是抵不过白起这个战争狂人。
被围困的赵军
赵括率领的四十五万赵军被秦军围困,粮草短缺,只得以野草和战马为食。在这种局面下,赵括也曾经多次带兵冲杀,给秦军带来了不小的伤亡。
公元前260年农历九月,赵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战马和野草已经吃尽,开始陆续出现士兵们相互为食的情况。这个时候,初上战场的赵括作为全军的精神支柱,依然沉着冷静,从容应对。他先后组织了五次突围行动,都没有成功。最后,赵括决定亲自带赵军突围,但也失败了,赵括本人也在乱军中被箭射死。
赵括中箭
残存的赵军失去了主将,没了斗志,这才投降。只是投降的结果却仍是被白起坑杀,仅有二百四十名年轻士兵被放回赵国报信。
坑杀人数的讨论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
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史书上说白起坑杀了40多万的投降赵国士兵,但是整个赵国投入的兵力也只是45万。所以坑杀40万的这个数字是不可靠的,如果长平之战中赵军的所有士兵都是这样死的,那还算什么战争啊,况且根据记载,秦国六十万大军死伤过半,难道赵括不消耗兵卒干掉秦国30万人,然后还输了?显然白起坑杀的人数远没有40万那么多。根据战国时候作战比率相当来计算的话,赵军原来有士兵45万人,战损30万人,投降白起的赵军约有15万人。
遗址
1995年5月的一天,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高平市永录乡发现了一处古迹。经过考古学家研究发现,这里正是白起坑杀赵军的所在地,遍地都是骷髅。经过一番研究,专家们认为这些死亡的40万赵军并不是一起被坑杀,很可能是加上战死沙场的士兵,然后集中埋在这里的。这里也就验证了上述说法。
至于为什么史书上都会说白起坑杀40万赵军呢,想必是秦国说的大话吧,毕竟史官们都是按照国家给出的数据去记载的,没有证据,谁也没办法考证。
所以得出大概的结论:
长平之战中,45万赵军全军覆没,战死约30万,投降约15万。60万的秦军也损失了近30万。这样的战果,对于初上战场的赵括已经很优秀了。怎么能说他无能呢?
从以上分析来看,赵括绝不是无能之辈。
总结原因如下:
- 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赵括本可以在朝堂之上继续纸上谈兵,但却冒死站到了一线。
- 赵括地位本就很高,名气也很大,站到前线绝不是为博名头,而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 赵括以少敌多,以弱敌强,尚且能斩杀秦军35万,这只是纸上谈兵?
- 赵括的敌人白起都感叹:如果赵括不死,必成秦国大患。
- 有人总拿守街亭的马谡和赵括比较,其实根本没得比。因为马谡是活着回去的,而赵括没有。
笔者的感悟
笔者是一名90后,同为年轻人,我非常佩服这样的赵括。纸上谈兵不该是赵括唯一的标签,他也是个有血性的年轻人!年轻人确实不该只会纸上谈兵,应该勇敢地去战场上去实践,敢于到战场上试试刀,可惜的是,历史没有给赵括试第二次的机会。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表达的意思是: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个成语的含义当然是非常正确的,但这个成语并不是看待赵括这个人物的唯一角度。
看待历史人物的正确姿势,应当是从多方面去看,去思考,否则只是盲人摸象而已,你说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puzdycom@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