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农村的祖坟和祖屋很重要。祖坟是寄托,祖屋是根。
农民强调落叶归根,死在异乡是他们最遗憾的事。
所以,很多农民得了绝症之后,宁愿呆在家里,也不愿在外面度过余生,害怕自己会死在异乡。
土葬在农村地区很普遍。人死了以后,要葬在祖坟里,要立墓。以后,他的后代可以去祭拜。这是传承了几千年的孝道,所以有清明节上坟的习俗。
然而,近年来,我们村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在清明节停止扫墓。他们觉得与其买纸火浪费钱,不如买点好吃的,吃顿大餐。
清明期间人们会扫墓吗?一般祖坟会有两种情况。这就是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农耕习俗。
在解读农事习俗的同时,和大家聊聊如何看不起清明不上坟的农民。
坟头塌消子孙稀,坟上无草绝家资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座坟墓连塌都塌了,陌生人会觉得埋在这里的人可能后代很少甚至没有,坟墓也会在日晒雨淋中塌掉。
但是坟头上没有长草,这在农村是很不好的现象,被认为是后人不太富裕的象征。
那么这种农民习俗有什么原因吗?我们分开来详细说吧!
首先,“坟头塌消子孙稀”,正如我在文章开头所说的,农村非常重视祖坟和祖屋。
所以清明时节,无论他的后人在哪里,大多都会千里迢迢赶来扫墓,因为一年只有一次,错过了就只能等来年了。
我之前跟你说过,农村上坟的过程挺隆重的。
农村大部分埋在土里,坟墓会用石头垒起来,用土围起来。
但山上老鼠、昆虫、蚂蚁多,有时坟石松动甚至掉落。再加上雨水的侵蚀,墓穴坍塌是常有的事。
因此,每年一次,农民需要为他们的祖先清理坟墓上的杂草,并建造石头以确保他们的坟墓完好无损。
如果死者后人多,那么清明的后人必然会来扫墓,坟墓不太可能塌。
相反,如果死者去世时没有结婚,或者后代不多,也不经常回来,那么自然就没人给他扫墓了。时间久了,坟塌了,渐渐变成孤儿坟,甚至没有坟完全不知道。坟墓完全被归类为自然。
所以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完全对!坟塌的原因有几个,除了子孙少。
例如,在我们1.观念转变:,的村子里,现在有许多人的观念在改变。
变了,他们觉得上坟没意思,清明也没有了上坟的习惯,所以如果没有那种心思,子孙再旺盛坟墓塌陷也是在所难免。2.迁居:还有的是赚了钱,在城里工作或直接搬迁到其它地方居住了,来扫墓上坟的可能性自然不高。
3.出五服:以前说过农村丧葬里有“出五服”制度,人们很少会去祭拜几百年的老祖坟,除了像名人、烈士之墓,一般人的坟墓“出五服”后就不再有人祭拜了。
自老祖坟而下的中间那些祖坟是有人祭拜的,“五世而迁”,丧服尽于高祖就“出五服”了。
始祖相当于是“百世不迁”,自然有人祭拜,但大多农民只是祭拜到高祖和始祖,高祖之上,始祖之下的列祖列宗大多是无人祭拜的。
所以有的坟墓塌陷不是因为后继无人或子孙稀少,而是可能繁衍出了大姓宗族,出了五服而无人祭拜塌陷。
而对于“坟上无草绝家资”,这个就没有道理了。
农村常说“坟头草都长青了”,坟头长草在农村看来是一件好事,因为坟头长草或坟上长草那么坟上的泥土就不容易被冲走,会被草根紧紧抓紧,哪怕下雨也不会被冲刷走,农民上坟的话也不需要费劲儿的添土。
所以农村觉得坟上长草蕴意子孙旺盛,财源广进。
但如果坟上不长草,那会觉得可能墓地没有选好,暗示了后代可能运势不算好。
个人觉得这并没什么依据,只是人们的一种偏见。
草木生长代表生机和生命,这自然会让人们联想到好的意思,可坟头不长草光秃秃的,多多少少有点一无所有的意思。
但其实这和泥土的性质有很大关系,有的坟墓哪怕没有人打理也能长出植物,土壤不流失反而锁紧了坟堆,不仅坟墓不塌陷,反而万古长青,坟墓越长越大。
大多坟墓都会长草,除非那种用混凝土浇筑的,不然不长草的确比较少见,这大多和土壤有关,并没什么蕴意。
有的农民自家祖坟不长草的话还会在上面种一些想丝茅草和班茅草之类的植物作为坟头草,将其作为坟头草。
这种人工种植的坟头草很难灭绝,繁衍和生长能力都很不错,农民种下后大多不需要过多注意。
但如果连坟头草都不长的话,那可能真的和当地的土壤、环境有关,比如缺水、土壤的酸碱性等,和子孙后代的贫富并没关系。
但还是有很多农民遇到这种情况后没法理解,就会选择迁坟,他们觉得是坟地选的不好,尤其是老人的坟地被看得更重要。
其实吧,我个人支持清明扫墓和上坟只是觉得这是一种孝道的传承,老家常说“前人做给后人看”就是这个道理,也教育自己的子女,百行孝为先!
当然也是我们作为人的一种情感寄托,对于那些清明不扫墓不上坟的我觉得也很正常,没必要有什么异样的眼光。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那么对于这句农俗和清明不扫墓的农民这两种情况,大家有何看法呢?欢迎留言交流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puzdycom@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