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季之后,就没有大师了。这个论断已经被很多音韵界的人提及和认可,在相声爱好者中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肯定。但总有一些人贬低马季的相声事业,总有原因。这一次,我来说说马季。
马季,其实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相声大师。即使他的相声生涯最终定为相声大师的称号,他的相声成就也无法概括。
1.茶馆熏陶,名师学徒,相声天才。
在有些人眼里,马季好像是半路出家,突然从书店员工变成相声演员。其实马季也曾经被相声“熏”过。
小时候,马季和常的一个亲戚就认识了。有了优势,他经常去茶馆听相声,这很像他后来的老师侯。甚至因为生活的艰辛,两人都在街头卖过冰芯。也许不知何故,他总是走与侯同样的路。
解放前夕,小伙子马季去上海当学徒,在接待客户的过程中学会了上海话和粤语,也证明了他确实有语言天赋。闲暇时,他听话匣子相声,去剧院看童的《大劈棺》。
可以说,马季和侯虽然不是从小学就开始相声的,但两人都有着过人的志气。如果说侯投身相声事业的初心是为了多赚钱,马季的初心则是喜欢和热爱。
所以,马季并没有中途转行。相反,听相声、说相声一直是他的爱好。同时,他有很高的相声天赋。1955年,他加入了北京的一个业余俱乐部,并开始接受来自刘宝瑞和郭全宝的训练。
1956年,马季在业余工人表演中一炮而红,当时他表演了自己的讽刺相声《找对象》。先是邀请他转相声专业,后来又被后看中。然后调到中央广播说唱团,名字也从马树怀改成了马季。
同时,马季的才华和能力是侯和两位相声大师可想而知的,他也能得到高水平说唱团的认可。
2.传统相声,现代相声,创意相声。
在中央电台说唱团,马季有四位老师,侯、郭启儒和。虽然侯刘之间对马季有些嫉妒,马季也有点尴尬,但毕竟有了相声史上最好的学习条件,马季无论是传统相声还是新相声都有进步。
现在有人说马季好像只懂新相声不懂传统相声,但其实马季的传统相声功底很好,四位老师不是白给的。
马季说有《戏迷药方》 《卖布头》 《对对联》 《拔牙》 《找堂会》 《扎针》 《学评戏》等。在传统相声中,他会说,会唱,会逗,基本功相当深厚。比如他和赵岩、卡罗在春晚表演的《学越剧》,就是传统相声。
不仅可以说马季可以改编传统相声,比如他说《训徒》改编自《三比零》,《数来宝》改编自《新地理图》,《地理图》有《五官争功》元素。这种改编扩大了传统相声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几十年后,另一位相声演员因大量改编传统相声而走红。也许是马季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给了他题字。
不仅如此,马季一生创作了300多首相声,如《六畜兴旺》《友谊颂》10101《多层饭店》等。他一直主张相声演员要两条腿走路,创作和表演并行。
-lazy" src="https://p26.toutiaoimg.com/origin/pgc-image/4dd829595bf747a18821a5984eceb334?from=pc" alt="他是当之无愧的相声大师,光辉的相声生涯不该被低估">3、 歌颂相声,讽刺相声,搞笑相声
一些人对马季的一个很大误解就是将他单纯定义为歌颂相声演员,这是大错特错的。
马季在业余比赛中的《找对象》就是一段讽刺相声,马季的相声生涯起步就是讽刺相声。
现在很多人一说起歌颂相声来就颇为不屑认为没意思,其实有没有意思不在于题材而在于创作水平。马季最经典的歌颂相声《友谊颂》就是如此,不仅完成了宣传任务同时也让观众开怀大笑。同时期常宝霆王佩元的《挖宝》同样如此,不仅有歌颂还做了大量科普。
而马季通过在农村几个月的下乡体验生活创作的《黑斑病》甚至起到了内参的作用,这段相声也让最高领导人得到了农村情况的真实资料。
如果说国内谁的讽刺相声最大胆和直接,相信马季一定能排前两名,另一位是杨振华。他创作的《多层饭店》讽刺了官僚主义,《五官争功》《百吹图》《传谣》无不都是优秀的讽刺作品,甚至于他的《北京之最》由于讽刺力度过于猛烈还遭到了禁播的处罚。
和马季对比,国内除了杨振华之外的相声演员,谁有这么多的讽刺作品和力度?
对于纯搞笑相声,马季的《新地理图》也是一个好作品,不仅搞笑还能科普:“全家敲起了开罗,打响了曼谷,唱起来圣地亚哥,眼前一阵慕尼黑,原来缅甸了,于是点起了苏门答腊,看见一片仰光。上来三盘水果,刚果,巴黎,尼加拉瓜,吃多了上厕所还得伦敦。”
那些说马季只会歌颂相声的人其实就是不了解马季,人云亦云张口就来,如果真的听过马季的作品也就不会有这种说法了。
4、 重视传承,爱惜人才,勇于自责
都知道马季的徒弟多,很多人就以为马季的徒弟跟着马季无非是想抬蔓儿,但细究起来就会发现马季最有出息的徒弟都不是拜的,而是马季去找甚至去抢的。
比如姜昆,那是马季亲自跑到北大荒连场演出打动了兵团领导才同意将姜昆调走的。赵炎一开始只是从北大荒调到了通州,马季就派人天天盯着人家单位领导软磨硬泡才将他转过来的。冯巩和刘伟则是马季去天津的中学亲自挖掘的。
也不光是徒弟,李文华是马季举荐进中央广播说唱团的,唐杰忠当年到北京学习,他所在单位广州军区坚决不放人,马季斗胆给时任总参谋长罗瑞卿写了两封信才将唐杰忠抢了过来。
郭德纲于谦方清平的干爹廉春明,虽然不是相声演员却是相声创作人才,他的伯乐也是马季,有了马季的慧眼识才,廉春明才成了知名相声作家。
别的名师是坐在家里等着人来拜,马季却是四处出击主动招募,原因只有一个,爱才。看到好的相声人才舍不得放弃,想方设法也要挖掘出来。而且和侯耀文不一样的是,马季挖掘的都是璞玉,挖过来之后还要亲自带。
马季的徒弟成名的很多,在他们成名之后有些人脱离生活和群众越来越远,马季不止一次要求他们继续深入生活,哪怕是搬个马扎坐马路边上观察路人也行。有些徒弟能做到,但有些人做不到而是窝在家里闭门造车。对此马季痛心疾首,但他不认为是徒弟有问题,而是自己没教好。
5、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目光长远
现在一提起小品的开山之人,大家想到的首先是王景愚和陈佩斯朱时茂,实际上马季早在1982年就意识到小品时代可能会到来,他认为随着电视的普及,视觉艺术有可能会更有发展前途。于是他和赵炎等人一起根据当年表演考试中的小品对相声进行再创作,他们写出了13个小品,其中之一就是《宇宙牌香烟》。
现在回头看《宇宙牌香烟》这个节目,你会发现它可以被看做单口相声,但其实也可以看做单人小品。和单口相声以说故事为主不同,《宇宙牌香烟》加入了服装、道具和中间的表演,而且表演者身份始终没有跳出,所以你把它当做化妆相声也可以,当做小品也不是不行。
马季的徒弟黄宏日后在创作《打扑克》时也采用了相声的技巧,因此我们回看《打扑克》你会觉得它也可以算是一场化妆相声。
马季不仅在小品上走出了第一步,他还在相声电影上进行了尝试,《笑破情网》可以说是目前为止相声界最成功的的电影,不论是剧情、立意、搞笑程度都是标杆。难能可贵的是马季在电影中将主要的戏份都让位给了徒弟们,自己反而出演了一个戏份不多的反面角色。
可能有人会说马季这种对相声的多元化尝试是不合适的,但请注意在八十年代整个社会的基调是什么?改革!马季的相声改革让相声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成为最火的曲艺形式,那也是相声历史上最高光最繁荣的时代。如果说相声史上最火的演员是谁?那就是马季和姜昆。八十年代他们到任何地方演出都会引起全城轰动,其受欢迎程度可想而知。
6、 工匠精神,居安思危,目光如炬
在马季去世之后,他当年的同事赵连甲和徒弟们对他回忆最多的就是马季对于相声的认真和执着。为了创作一段相声他可以下农村几个月,为了调查一个小包袱的细节他不惜到专门机构去做调研,这种对创作一丝不苟的态度是他相声生涯一贯坚持的作风。
而他这种工匠精神和另一位姓马的相声大师是一脉相承的。
在相声依然处于繁荣的时期马季就开始思考相声未来的发展方向,比如他始终认为大班授课的相声教学模式不是一个好做法,同时传统一对一的口授也有弊端。如何将相声事业这个接力棒传下去是他一直殚精竭虑的,在他去世之前的一段时间他就开始在家里自己录像,将自己的经验和作品录下来成为资料,可惜天不假年。
晚年的马季更是对相声过于依赖电视和大舞台表示出了忧虑,虽然他自己曾经是这里的一员,但他也感受到相声表现力的下降和日渐脱离群众的趋势。于是他大力支持李金斗的周末相声俱乐部和郭德纲的德云社,还给德云社题了字。
在2006年马季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之后,他想到最多的反而是对相声现状的担忧,他对记者说目前相声演员们的创作存在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闭门造车。所有的笑料全是过去大师们不提倡的“外插花”形式,结构不是结构,包袱不是包袱,所有的包袱都是似曾相识的。相声演员不出门不接触人民群众,全靠在电脑网络上寻找笑点,这样的相声就没有生命力可言。
即使十几年过去了,我们发现当年马季担忧的情况依然存在甚至愈演愈烈,他的话值得让相声从业者重新去回味。
在马季去世前半年,他第一次参演了电视剧,在午马指导的电视剧《旗袍》中客串出演了一位馄饨店老板。在拍摄现场马季对于表演细节的琢磨和追求甚至感动了其他专业电视剧演员。
马季对创作的一丝不苟和对表演的精益求精是骨子里的,是他用一生追求的,更是值得后辈去学习和反思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puzdycom@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