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大陆的国家中,绝大多数国家位于大陆,但丹麦的土地结构比较特殊。丹麦4.3万平方公里只有一半位于大陆,即与德国接壤的日德兰半岛。另一半国土包括西兰岛、菲律宾岛等几个岛屿。
丹麦地图,哥本哈根在国家边缘。
更何况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并没有选在日德兰半岛上,而是位于领地最东端的岛屿上,与隔海相望的瑞典非常近。可以说哥本哈根在丹麦的边缘。
北欧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脉络,但瑞典在历史上曾有一段时间是丹麦的宿敌,这使得丹麦首都的位置扑朔迷离。虽然两国关系早已正常化,哥本哈根和瑞典第三大城市马尔默之间也建起了跨海大桥,但丹麦当初为什么要把首都定在这里?
丹麦和瑞典之间的桥梁连接着哥本哈根和瑞典第三大城市——马尔默。
一、西兰岛成丹麦的中心地带
丹麦的首都位于西兰岛,这不仅与丹麦民族的海洋传统有关,也与西兰岛重要的地理位置有关。
丹麦所在的北欧处于北温带向北寒带的过渡地带,冬季漫长寒冷,对种植业的发展非常不利。所以北欧不适合农业文明。相反,它有漫长而曲折的海岸线和许多天然港湾。由于该地区森林资源丰富,可用于造船,非常适合发展航海事业。
北欧居民——维京人借此机会进军大海,寻找生路。起初,维京人主要外出捕鱼。波罗的海和北海是海洋营养物质的交汇处,营养丰富,适合海洋鱼类生存。
由于北欧气候恶劣,不适宜农作物生长,农产品匮乏,波罗的海沿岸盛产琥珀、森林和铁矿资源,商品源源不断地进出北欧,使得波罗的海和北海之间的航线成为重要的商业航线。
过去,商船的财富让维京人嫉妒捕鱼为生,仅靠捕鱼的经济收入无法满足维京人。从9世纪开始,一些维京人逐渐开始掠夺,成为令欧洲惊恐的“维京人”。
在掠夺和入侵的过程中,生活在北欧的维京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其中,向东扩张的维京人,比如帮助东斯拉夫人作战,建立政权,就是今天“瑞典”的雏形。
在维京人对外扩张的过程中,瑞典人(蓝线和红线)主要是向东走,接触拜占庭和斯拉夫人。
向北扩张的维京人探索了法罗群岛和冰岛,也就是今天“挪威”的雏形,向南向西扩张。攻占英格兰的维京人,就是今天丹麦的雏形。
当时维京文化相对落后,维京人对外侵略的过程也是与其他民族交流学习的过程。地处北欧和西欧交界处,维京人在基督教的影响下建立了北欧第一个民族国家丹麦。随后,瑞典和挪威也建立了各自独立的王国。
当时,丹麦的领土包括日德兰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和许多其他岛屿。起初,统一后的丹麦通过发展航海利用海盗占有土地和人口,掠夺的土地大部分归王国所有。
鼎盛时期,丹麦甚至通过海洋掠夺占领了英格兰、苏格兰、法国等地,建立了横跨北欧和西欧的“北海帝国”,成为北欧霸主。
维京人掠夺地图。
后来,英国和法国收复了丹麦占领的土地,留下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日德兰半岛和许多岛屿属于丹麦领土。在这些领土中,西兰岛对丹麦非常重要。今天看来,西兰岛位于丹麦边境,但当时的西兰岛
恰恰位于丹麦的中央。西兰岛地处波罗的海来往北海的交通要道-厄勒海峡上,意味着丹麦首都设置在西兰岛,就可以牢牢把控着北欧和波罗的海沿岸的贸易。丹麦自立国起,就把国家中心设置在了西兰岛上。
▲公元1000年的丹麦领土
然而,丹麦最初的首都并不是靠海的哥本哈根,而是出于防御的需要定在了中部的罗斯基勒。从960年定都罗斯基勒开始,罗斯基勒长期以来就是丹麦的国都,也是丹麦教会的所在地。
▲原首都罗斯基勒
二、商业繁荣,丹麦迁都
波罗的海沿岸的琥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铁矿石、木材的出口,刺激了商贸发展。随着海洋商业贸易的发展繁荣,不靠海的罗斯基勒劣势逐渐凸显,西兰岛东部的一个小渔村却凭借跨海贸易,又扼守厄勒海峡的优势兴起,逐渐取代罗斯基勒,成为丹麦的新中心。
11世纪开始,丹麦人在这里建立商业中转站和定居点,让这里逐渐从不起眼的小渔村变成了初具规模的城镇。
▲琥珀,带动了波罗的海沿岸的贸易繁荣
12世纪,丹麦人在这里修筑城堡,意在保护丹麦船只的过往,一座崭新的城市在西兰岛东部诞生。这座新城被称为“København”(哥本哈根),意思是“商人之港”。
此后哥本哈根借助商贸的繁荣,逐渐成为了西兰岛乃至整个丹麦的经济中心。1254年,哥本哈根被丹麦王室赋予城市的地位。
然而,丹麦在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商贸地位,却时刻面临着来自汉萨同盟的威胁。13世纪开始,为了对抗猖獗的海盗势力,打破丹麦对商路的垄断,德意志北方各城邦成立了商业同盟,即“汉萨同盟”。
▲汉萨同盟的分布地
汉萨同盟的兴起,严重威胁了丹麦的商贸地位,丹麦和汉萨的冲突此起彼伏。为了对抗汉萨同盟,丹麦决定联合同宗同族的挪威和瑞典。
14世纪,持有丹麦公主和挪威王后双重身份的玛格丽特(玛格丽特一世),推动她儿子奥拉夫成为了丹麦和挪威的双王,“丹麦-挪威联合王国”建立。
▲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一世
在同汉萨同盟的作战中,丹麦-挪威联合王国多次处于下风,哥本哈根也屡屡被汉萨同盟摧毁。
因此丹麦认为,要想战胜宿敌汉萨同盟,还必须联合同样是维京国家的瑞典。1397年,玛格丽特一世联合瑞典建立“卡尔玛同盟”。在同盟中,经济实力最强劲的丹麦占据着主导地位。
为了一致对外,防止内部分离,丹麦又赋予瑞典和挪威一定程度的自治。最终,丹麦领导的卡尔玛同盟战胜了汉萨同盟,确立了在波罗的海和北海的主导地位。由于往来两海之间的商船必须通过厄勒海峡,因此丹麦可以借机收取过路费发家。
扼守厄勒海峡的哥本哈根,地位愈发巩固。与之相反,原首都罗斯基勒的战略地位越来越低。
▲卡玛尔联盟
在14-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中,北欧地区逐渐摆脱了天主教的控制,这就使得作为丹麦天主教中心的罗斯基勒显得越来越尴尬。1453年,丹麦将首都转移到哥本哈根。
三、哥本哈根地位巩固
当共同的敌人“汉萨同盟”消失之后,丹麦的盟主地位却时刻面临着兄弟的挑战。丹麦王室试图控制瑞典,引起了瑞典贵族的不满。而且由于瑞典的货物进出都需要经过丹麦的厄勒海峡,丹麦相当于控制了瑞典的命脉,丹麦和瑞典的矛盾日益凸显。
1523年,瑞典宣布退出卡尔玛同盟,丹麦主导的卡尔玛同盟就此解散。
▲为了镇压瑞典,丹麦在斯德哥尔摩发动大屠杀,直接导致联盟崩塌
退出同盟后,瑞典在古斯塔夫二世的改革下,实行征兵制,又改进了兵器。经过多年的励精图治,瑞典的战斗力逐渐提高,成为了北欧另一个可以叫板丹麦的强国。从此丹麦和瑞典陷入了长达3个世纪的北欧霸权争夺之中。
▲1600年的丹麦,除了挪威部分外,还控制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南部地区
17世纪60年代,瑞典和丹麦之间爆发战争。经过军事改革而实力强劲的瑞典大败丹麦。瑞典为了获得厄勒海峡的控制权,与战败的丹麦签订和约,丹麦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割让给瑞典。和约的签订使得厄勒海峡从丹麦的内海,变成了瑞典和丹麦共同拥有的海峡。
▲瑞典在1658年领土达到顶峰,丹麦除挪威的领土外,彻底退出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打败了昔日北欧霸主的瑞典,成为北欧新霸主,野心大涨。瑞典为了巩固对波罗的海地区的控制,1700年还与波兰、沙俄进行“大北方战争”。
不甘心丢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的丹麦也加入沙俄和波兰一方。最终,沙俄波兰联军大获全胜。战败的瑞典从此退出了北欧霸权的争夺。
但由于厄勒海峡重要的战略地位,包括沙俄在内的欧洲列强都不希望海峡被一个国家单独控制,因此列强没有同意丹麦收回斯堪的纳维亚南部的要求,丹麦的希望落空。最终,哥本哈根成为丹麦与瑞典边境的首都的格局彻底定型。
▲厄勒海峡成为丹麦和瑞典共有海域
既然哥本哈根与宿敌瑞典隔海相望,那丹麦为什么没有考虑迁都呢?这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的考虑。
在大北方战争中,瑞典对俄作战失败,在北欧的地位开始下降,不再好战,对丹麦的威胁有所减少。瑞典在1814年宣布成为中立国(1995年加入欧盟后放弃中立国地位)。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瑞典均保持中立,目前也没有加入任何的军事组织(如北约)。这些原因使得丹麦为防外敌入侵而迁都的必要性不足。
▲丹麦和瑞典南部的地图
自从丹麦以海洋立国开始,西兰岛就是丹麦的经济和政治中心。此外,随着近代德国北部地区工商业的繁荣,哥本哈根的地位反而越来越重要。
对德国来说,厄勒海峡长期以来都是限制德国北部港口发展的障碍。为了摆脱厄勒海峡的束缚,德国于1895年建成了基尔运河,连接波罗的海和北海,船只从而不必跨过厄勒海峡和日德兰半岛。
▲基尔运河联通波罗的海和北海两端的德国城市
不过,基尔运河的开通虽然对于哥本哈根的作用有一定的冲击,但运河的承载能力有限,大型船只依然要经过丹麦。
▲基尔运河
直到今天,丹麦的主要工业和人口都集中在西兰岛,哥本哈根及其周边的人口达到200万,占丹麦人口的三分之一。
二战后,欧洲已经摆脱了战争的阴霾,欧洲一体化提上了议程,丹麦和瑞典早就实现了关系的正常化。1973年,丹麦加入了欧共体,瑞典也于90年代加入。
对丹麦来说,首都的防务已经不是第一要义。2000年修建成功厄勒海峡大桥,把瑞典第三大城市和丹麦第一大城市连接起来,有效促进了两国的互动和联系,这座桥就是两国友谊的见证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puzdycom@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