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它是月球的卫星。一点也不稀奇,但事实上,月球的起源极其神秘。天文学家仍然对此感到困惑。可以说,月球是整个太阳系中最奇妙的卫星。它的质量远远大于所有其他卫星和行星。月球与地球的质量比为1/81,但太阳系其他卫星与行星的质量比不超过1。土卫六与土星的比例是1/4200,海卫一与海王星的比例是1/4700。这些和月球与地球的比例相差太远,天文学家根本不相信月球是地球俘获的卫星。
那么月亮是怎么来的呢?目前最广为接受的理论是“行星撞击说”。这种说法认为,在地球形成后不久,一颗火星大小的行星以倾斜的角度撞击地球的尽头,这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撞击。前来撞击的小行星不仅摧毁了一大部分,还撞掉了地球的一大块,包括地壳和地幔中的大量物质,飞向太空。溅入太空的部分物质形成了地球的行星环,其质量可占地球质量的2%左右。这个行星环包含了大量大小不一的小天体,有的像小石头一样大,但有的直径可达数公里,数量多到无法计算。别小看这2%,其实是个相当大的数字。如今月球的质量只有地球的1/81,这也说明溅入太空的物质还没有被月球完全吸收。
之后,这个行星环绕着地球转。众所周知,宇宙中的尘埃、岩石、小行星等东西,都是在相互靠近的时候凝聚而成的。当然,成为地球行星环的这部分物质也是一样的。它们逐渐凝结在一起成为一颗行星,这就是最初的月球。
事实上,地球的行星环形成后,物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起初,月球是由最大质量的物质产生的。当它开始形成时,它的引力开始吸引更多的物质,于是原来的月球变得越来越大,吸收了越来越多的行星环物质,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月球。
但月球的质量是地球的1/81,这意味着它还没有完全吃掉行星环中的物质。那么剩下的材料去哪里了呢?实际上,大量的行星环物质是作为陨石坠落到地球上的,其中一部分是因为地球和月球引力的共同影响而被抛出地月系,所以月球的质量并没有达到地球的2%的数值。
因为月球质量太大,引力范围很广。围绕地球运行的行星环在其引力的影响下不可能长期存在。即使是其他一些被地球引力俘获的小行星或卫星,也无法成为长期绕地球运行的卫星。这也是地球至今只有月球的原因。这个“婊子”太霸道了,不允许地球周围的其他天体。
这也告诉了我们另一个信息,那就是今天月球上的物质并不都来自于地球大碰撞后溢出的物质,而是有一部分来自于在宇宙中游荡的小行星和彗星,因为在地月系统形成以来的数十亿年里,月球一直在扮演着地月系统“大扫帚”的角色,即它会清除掉一些靠近地球或者可能与地球相撞的小行星和彗星,这些物质也会增加月球的数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puzdycom@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